地理档案:芙蓉村,位于临海市东南部,隶属桃渚镇,距桃渚古城仅一公里,村后芙蓉山山状似芙蓉,村因山名。北环蟠溪,村分为上宅、下宅。村中明清、民国期间古建筑众多,有黄氏大宗祠,黄氏小宗祠,旗杆里,花台门和三个洞门,旗杆的建筑。
“遥追智凯访幽踪,漫说花城十二重。万玉开关高插翠,请从云际看芙蓉”。这是前人描绘桃渚镇芙蓉村诗句。
芙蓉于桃渚古城西面,小杜线公路南侧,群山环抱。芙蓉村,两山悬崖耸峙,绝壁千仞,俨然门户洞开,夹谷山坑,清泉潺缓。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未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据民国三年甲寅重修《台临黄氏宗谱》记载:“始迁祖唐大理寺评事黄伴世居蒲田后出为永丰县令,唐末自闽至浙台芙蓉蟠溪而卜居……”从此,择日迁居,拓荒僻壤,繁衍生息。
芙蓉村为黄姓聚居之地。因村西南的高山耸立高崖,三峰突起,状若含苞待放之芙蓉故名芙蓉。据《芙蓉黄氏宗谱》记载:“唐末时,干戈烽起,始祖平阜欲觅桃源仙境居,弃官避世远走他乡,遂从蒲城偕兄弟携眷仆,经温黄转台临。”见“有山状似芙蓉,雅兴顿起,取名芙蓉。”而今,单芙蓉一村,就有黄氏后裔3700余人。后族人特招进几户金姓人家,意寓“黄金”,日进斗金,族隆子兴。
整个村落,分为山根、上园、祥宅、第五份、达道头、旗杆里、花台门。村之西北一条蟠溪环抱村庄。蟠溪之水右襟长侍之山,龟蛇卫护,狮象镇门,天挺其秀,芙蓉插翠,形成芙蓉八景。
来到芙蓉村,被圆洞型的高大寨门所吸引,高大乱石拱砌的圆洞大门,是全村进去的主门,顶门额嵌“芙蓉新村.山根门”青石石匾。民国二十九年(1940)由山根旗杆里黄端人创建。内嵌“门内左右樟柏庵山众家所有此乃吾村屏木永世不得采伐,民国二十九年各共有人公订”字样。黄端人(1908-1951)村中民国时期名人,名崇庆,字萃瑞,号端人,热心地方教育事业,有思想,有作为,打造村里芙蓉新模式,在村口新建山根门,民国21年在自己宅居旗杆里前建洞门,题额“廉政里”,民国22年在小宗祠前建一个拱门,题额“文化门”,三个洞门别具一格,形式一样,大小各宜。一洞一天空,一洞一世界。“文化路”,“廉政路”,“山根路”,三圆洞门之间路面全用石板横放铺成,长达600多米,以改旧观,方便村民。
芙蓉村落特色的建筑布局,不容置疑,能有效地防止盗贼和兵匪。“三弯六转角”的道路和“二达道半”的古老埠头为村庄增添了神奇色彩。旗杆里、石道地、花台门、黄氏大小宗祠等大型古建筑等达十余处。这些枕溪小筑,斑驳的石头砖墙,精巧门楼,院子雕梁画壁,清代建筑赫然在目,硕大的斗拱,柱头雕饰花卉和飞禽走兽,照墙、门头和窗楣堆塑精美图案。
村中算得上有名的民居是山根旗杆里,跨过廉政里的门洞,迎面是台门,两边分立旗杆石,二进建筑,为清嘉庆乡贡士黄世赓(1774~1823)的宅第,这宅院中也走出了黄端人和他儿子——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黄正忠的乡里名人。花台门民居,高大台门墙,十三间楼,镶嵌在墙体上的石窗,墙添几分古意。厅堂西壁张贴“陈国安委任浙江温州第一营水师第十暑署长”的省捷报,为这户黄姓人家送来的喜信,给整个宅院喜添吉庆。
村中二座宗祠,一大一小,黄氏大宗祠在村口,坐东朝西,今日的大宗祠里还挂着文革幸存下来的一块金字“进士”牌匾。为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进士,中三甲一百五十一名进士黄和銮立的。黄和銮,宁海县城人,官至长江局总办,是黄氏同宗选送过来张挂于此。内立石牌二方,其中一方是道光二十四年花月庠生黄焜墀撰文的“重建黄氏大宗祠碑记”,在那个年代,宗祠还成为村中启蒙教育的场所,曾经是民国初台州海防总司令黄继忠在此创办义诚小学和芙桃小学的旧址。孩子童声还响彻在古祠上空。或许不久的将来,黄氏古祠将成为芙蓉村民黄姓寻思怀旧的地方。小宗祠在村内文化路,黄氏小宗祠道光七年(1827)建,同治十年改设芙蓉义塾。宣统二年二月,黄瓒等改办芙蓉初等小学堂。抗战时期黄端人在此开办“芙村小学”,至今芙村小学宋体字的民国旧碑仍树立旧址前。小宗祠,1990年毁于大火,2011年5月重建,今祠前的二侧甲午石,还立在原址,北杆石里的那棵旗杆,保存下来,被岁月的侵蚀露出深深的纹理。
芙蓉村枕溪小筑,斑驳的石头墙,精巧门楼,农家小院道地里和墙头上篾制的团箕,晒制的菜干,随风飘香。在村里慢步而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古朴的味道,高大的寨门,白色的墙壁与黛色的墙顶屋瓦,乱石砌的石头屋,村中的三十余口水井,清泉甘甜。村中有三庙,东岳庙、蟠溪庙、永庆堂,村外紫霞山有开创北宋大中祥符九年的隆恩寺旧址。
秋日的芙蓉,到处笼罩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村子二棵直径需一人抱的银杏树,挂满了片片黄叶,老人们在树阴下打盹,孩童们在热闹地玩耍。眼前的芙蓉山,丛林深处鸟儿欢快的鸣叫,清脆地划过小山村的上空。此情此景,笔者似乎来到了诗画王国。